科技助农促团结 青春践行共同体 ——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赴新疆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者:封琴发布时间:2025-08-28浏览次数:1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南通大学“石榴籽”民族团结实践团于8月17日至22日跨越4300公里奔赴新疆伊犁州伊宁县,开展社会实践行动。这支由多学科、本硕博组成的青年团队,深入乡村田野、企业车间和基层社区,将科技创新与民族团结紧密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科技赋能,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在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玉米作为当地最重要的农作物,正值生长关键期。实践团“红石榴”专家库导师、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方辉手持玉米穗,在田埂边向队员讲解:“伊宁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推进饲用玉米规模化密植,但植株间距小会导致透光通风性下降,增加病害风险。”队员们随即使用植物电化学智能传感器深入田间,抽样监测植株生理指标。该设备作为国内首个“植物内源信号分子实时智能监测系统”,可精准捕捉植物体内激素、代谢物等含量波动,并通过连接云端数据库进行协作分析,实现病虫害的超前预警。队员们记录了易发纹枯病和玉米蚜虫的区域,结合生物与化学防治方法为园区负责人提出了相应的农事建议。


实践团先后还走访了中种集团新疆种业有限公司和新疆金灿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当地重点农业企业。在中种集团的果穗烘干房内,实践团不仅听取了总经理刘江对玉米制种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讲解,还针对亲本选育、花期调控等关键技术环节提供了专业指导,帮助优化从育种到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在金灿麦公司加工车间里,队员们仔细观察鲜食玉米从去皮、清洗、加工到包装的全流程,并就包装环节的损耗问题与技术人员探讨改进方案。新疆金灿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许冠军对此赞赏有加:“这些年轻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富有创新思维,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推普助学,筑牢民族团结桥梁

在愉群翁回族乡托乎其于孜村,实践团开展推普助学活动。队员们运用自编的《普通话实用场景手册》,为少数民族群众讲授日常用语,并面向村干部和准大学生开展党的惠民政策培训。为激发老人们学习普通话的热情,团队还开设“银龄康护课堂”,向老人普及健康知识与急救技能,老人可凭学习积分兑换家庭急救礼包。课程结束后,维吾尔族老人依布拉依木深情地拉着实践团团长耿佳慧的手,用新学的普通话说道:“谢谢你们,以后去医院更方便了!”

今年,实践团持续推进“苏伊同心·石榴花开”云支教项目,为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57名学生提供超两千节线上课程。在共建签约仪式上,优秀学员苏买艳分享道:“南通的‘小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还带来江苏的故事,让我特别向往!”会上,双方就建立常态化支教机制深入探讨,为深化两校教育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传承,浸润共同体意识

在吉里于孜镇阳光社区,实践团队员、“莫文隋”研支团成员沈桉羽以“从彩虹绸到蓝天布”为主题,将新疆艾德莱斯绸与南通蓝印花布的文化渊源娓娓道来。实践团引导孩子们在动手体验蓝印花布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与和谐交融。孩子们在绢布上认真涂染,把苏伊两地的非遗之美凝聚于方寸之间。实践团深入探访了哈萨克族刺绣工坊,细致研习了哈萨克族手工刺绣的独特针法技艺,并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借助现代设计力量赋能传统技艺,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振兴及经济增收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伊宁县手工协会会长图鲁那依表示:“南通大学同学们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们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活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红色研学,砥砺青春使命

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实践团专程赴伊犁州博物馆参观学习。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区内,队员们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深入了解自治州7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民族团结进步成就。实践团指导老师姚良臣在现场开展沉浸式团课时动情地说:“从荒芜到繁荣,从闭塞到开放,这一路走来,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队员们还参观了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工作展,深切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这段红色研学之旅,不仅深化了队员们对新疆发展历程的认识,更坚定了大家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实践过程中,南通大学与伊宁县携手共建“‘红石榴’科技助农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与教育支援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未来,校地双方将通过技术指导、人才培训与教育帮扶等多种形式,持续助力伊宁县产业升级与人才振兴。

从玉米田间的科技服务到乡村社区的推普助学,从非遗工坊的文化传承到天山花海的产业调研,南通大学的“石榴籽”团队始终以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内涵。他们将继续以科技、教育和文化为纽带,助力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常开长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蓬勃青春力量。